关注健康

探秘免疫组化,病理诊断的“分子显微镜”

发布时间:2025-09-02 09:49:01

病理科彭姣



经常有病人和医生会问病理科,免疫组化(IHC)是什么技术?它到底有什么作用?这项被誉为病理诊断分子显微镜的技术,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? 今天就来开启它的探秘之旅!

什么是免疫组化? 免疫组化全称免疫组织化学,其核心原理如同锁与钥匙”——抗体作为钥匙,能精准识别细胞中特定蛋白质(抗原),通过标记的显色剂让这种结合可视化。简单来说,它就像给细胞内的功能蛋白贴标签,让医生通过显微镜看清这些蛋白的存在、位置和数量。

与病理常规HE染色技术有什么不同?HE染色主要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,类似查看房子外观(左图);而免疫组化则聚焦细胞内的功能蛋白,相当于识别房子里住的人,能在分子层面为诊断提供关键信息(右图)。




免疫组化有什么临床妙用呢?

1. 明确肿瘤性质,区分“良性”与“恶性”:部分肿瘤或病变在常规HE染色下形态不典型,难以判断良恶性,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特定蛋白标志物,锁定肿瘤类型。例如,肺结节,经CK7TTF1NapsinA等组合标记,可以帮助判断肿瘤性质。

2. 确定肿瘤来源,查找原发灶:临床中常遇到“转移癌”,但不知道最初起源于哪个器官,可通过免疫组化标志物组合锁定原发部位。例如,若检测到CK20+)、CDX-2+),则提示可能起源于胃肠道肿瘤的转移。

3. 细分肿瘤类型,指导精准治疗:同一器官的肿瘤分为多种不同亚型,治疗方案(如靶向药、化疗药选择)差异极大,免疫组化可辅助亚型分型。例如,淋巴瘤的亚型十分复杂,通过免疫组化检查CD20CD3CD5等抗体组合,可明确是B细胞淋巴瘤、T细胞淋巴瘤或其他;乳腺癌中检测ERPRHER-2Ki67,明确肿瘤的分子亚型(如Luminal A型或HER-2阳性型等),不同分型的肿瘤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。

4. 指导靶向治疗:检测靶点蛋白表达,筛选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。例如,肺癌中检测EGFRALK蛋白状态,判断是否适用EGFRALK抑制剂;胃癌中检测HER-2蛋白表达情况,指导HER-2靶向药物使用。最新Claudin18.2蛋白,已成为胃癌靶向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,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该蛋白的表达情况,筛选潜在的获益人群。

5. 指导免疫治疗:检测错配修复蛋白(核心为MLH1MSH2MSH6MSH2)的表达状态,辅助诊断遗传性肿瘤综合征(如Lynch综合征)、筛选适合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(如PD-1抑制剂)。

6. 评估肿瘤预后:通过检测标志物表达水平,评估肿瘤恶性程度与患者预后。例如,乳腺癌Ki-67高表达提示肿瘤增值快、预后较差;检测若提示错配修复蛋白缺失(MSI-H),提示患者比蛋白表达正常(微卫星稳定,MSS)的患者预后更好。

未来更值得期待,如今,免疫组化正迈向多技术融合的新维度。与原位杂交、荧光原位杂交(FISH)及二代测序(NGS)等技术结合,能提高复杂疾病诊断准确性,从精准诊断到指导治疗,免疫组化正以分子视角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,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诊疗方案。